鹽水,充滿古色古香及特色美食的小鎮,
早期是平埔族的聚落,因處於倒風內海的海汊港而層繁華一時,
當時有"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月津"的古諺。
然而,因溪流改道所導致的泥沙淤積,
使鹽水鎮從人潮聚集處,轉而沒落沉寂,
每年唯有"蜂炮"這樣的年度盛事能將大量人潮帶回鹽水鎮。
2012.11.03,我們帶著相機以及好奇的心,
再度踏上這個絢麗於一時,卻仍保有風華的古城。
沒有蜂炮、沒有擁擠的車潮,
橋南老街位於鹽水的副港,
與鹽水鎮、月津古港形成"小橋、流水、人家"的人文采風,
以步行、單車等方式最能悠然自在的進行古城巡禮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"泉利打鐵舖",
世傳六代,兩百多年歷史的打鐵老舖,
可看到戴著斗笠的李一男老師父很招呼地遊客,
訴說打鐵的工法。
店內陳設多種刀具,從小刀、農刀、菜刀等各式各樣的刀具都有,
我們問:"那一般來說,做一把菜刀要花費多少時間呢?"
老師傅說,這時間很難拿捏,
因為純手工鑄造的刀具有可能在製程就損壞,因此時間很難說得準。
打鐵舖除了各種刀具之外,也展示歷年來與明星的合照,
以及報章雜誌的介紹。
比較特別的,是打鐵老舖堅持用"午時水"打鐵,
所謂的午時水,是端午節正中午,從古井中汲取出的水,
相傳午時水為至陽之水,能讓刀具更鋒利、耐用。
在泉利打鐵舖門口,有個小水槽,這是由清朝保存至今的古物。
李家古厝,是由三棟相連的街屋所組成,興建於清光緒年間。
每一處都是木製建築,大門則是可拆卸式的木板,
白天店家營業時,可將木板拆下來當木桌使用,
晚上店家打烊時,再將木板裝回去。
大門上方的小天井,除了利於採光之外,
夜間也可以透過小天井,看看門外的動靜(畢竟門窗都是實心木頭)。
也有幾落人家的門窗架設色彩鮮明的隔板,
據說夜間屋內開燈時,可形成類似皮影戲的特殊風格。
上方堆砌整齊的瓦片,其實是"望瓦",
這是閩式建築常見的材料之一。
透過望瓦一凸一凹的設計,能使雨水更順利地從屋頂傾瀉而下。
實心堆砌的紅磚牆,
將紅磚層層疊疊堆砌,並以灰泥作為各層之間的黏著物,
據說當時大戶人家才有這樣的財力能完成。
橋南老街咖啡美食館,
是日據時期出張所的舊址,目前由橋南社區發展協會經營。
店家在禮拜六日的下午兩點開始營業,
我們大約一點就先在門口等待,
裡面的人們很熱情的邀約:"可以進來拍照喔!"
我們點了一杯冰咖啡,價位是30元,
本來對這種便宜的咖啡有點膽顫心驚....
沒想到,卻意外的香濃好喝!
門外掛著"台南綠色商店"的字樣,
整條街上,斜對面還有另一間快炒店也有這樣的牌子。
我們坐在店內的木椅,看著安靜的橋南老街,
也和店內玩耍的幼童聊著屬於他的童言童語。
店家老闆(當地的舞蹈老師)一時興起擔任導遊,
帶領我們了解閩式建築的構造,以及這兒特殊的風俗民情,
她還笑著說:"我們早上才請講師來這兒演講,現在我馬上能現學現用!"
橋南美食咖啡館也有賣原味鬆餅,
在我們逛完橋南老街,回程時又回咖啡館點了鬆餅和奶茶。
現烤鬆餅皮脆餡軟,在街上就能聞到濃濃的鬆餅及奶油香,
這種能讓我在同一天光顧兩次的店家,
畢生幾十載只有兩回...
一次是台東的"東河戀"(白石牛民宿一樓),
一次則是這間美食館。
賣的東西都很便宜(鬆餅也是一份30元),卻富有親切的人情味。
門口有許多遊客在等待現烤鬆餅。
在咖啡店老闆娘的介紹下,我們前往"窗庭"。
窗庭的後方有個小型的防空洞,也很特別。
由月津國小小三至小六美術班學生們,
在三天內進行這樣的藝術創作作品,
展示作品坐落於窗庭旁,供遊客們參觀,
鮮黃色的框框、五顏六色的彩繪作品,與背後年久失修的牆壁形成強烈對比,
台南市區海安路、知事官邸後方的彩繪建築,也有類似的風格。
原先這是座老舊塌陷的房屋,
透過南榮技術學院五位學生的巧手規劃及設計後,
且利用當地廢棄的建材進行改裝,
使老屋獲得新的力量及容貌,且頗具藝術特色,
詳情請看這個新聞連結。
熙來攘往的街道,看到街貓在此地棲息,
以下是同隻街貓的三連拍!
在橋南老街,看見好多隻不同花色的街貓休憩、吃東西,
在貓碗中有看到貓飼料,應該是善心人士固定在此餵食街貓。
"亭仔腳"的功能類似目前的騎樓,
連接於街道及店家之間的半露天通道,
可遮風避雨及防曬等功能。
亭仔腳內有處已荒廢的水井和手動幫浦打水器,
在自來水管線並未普及的年代,幾乎每戶人家都會有這樣的打水器,
下次若你在其他地方看見這種打水器,可留意一下打水器品牌,
在那個充滿古早味的年代,幾乎是正昌牌的天下。
橋南老街的地磚,也是從石頭路,到後來鋪成柏油路,
在幾年前因重新規劃而鋪成紅色地磚;
幾年前因電纜地下化而移除電線桿,
道路空間更大,街道更為美觀。
橋南老街,一個充滿人情味,
經歷世代更迭、繁華與沉寂的變盪,
再度因為社區改造計畫而展現不同的光彩。
來到鹽水,記得來橋南老街體驗不同的風情喔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