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40827_922467601109077_7265579669910603307_n
走在路上,有一對母子正在爭吵,
孩子悽慘哭鬧的聲量大到讓我很難不去注意他們。
  
聽到這位媽咪對孩子說:「你每次都不聽話,有你這種兒子好丟臉!我不要你了!!」
媽咪轉身要走,孩子大哭,兩隻小手慌張拉住媽咪:「媽咪,妳不要走!」
媽咪甩開孩子的雙手,不理會孩子的哭求,繼續往前走,
我在孩子稚嫩的臉龐看到害怕被遺棄的恐懼,
你是否也曾看過類似的場景呢?
 
  
諮商室內的典型案例
 
我在諮商室裡很常看到這樣的場景,卻是這群孩子長大後的模樣。
一個考試是全班第一名的女孩,她哭訴男朋友對她有太多的要求,
她只有做不到其中一個看起來很無理的要求,
男朋友就說:「我受不了妳了!我一定要跟妳分手!」
女孩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拋棄她,覺得這世界又只剩她一個人
DSC09025  
 
女孩心想著:「一定是我很糟,所以最後還是沒有人愛我!」
她因為哭了整晚而眼睛發腫,
不斷地自我傷害也無法止住內心的痛楚。
 
我陪著女孩停留在痛苦的感覺中,
女孩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是被媽媽這麼對待:「妳再這麼調皮,我就不理你了!」
「我怎麼會有妳這種女兒,我要把妳送到育幼院!」
童年開始被媽媽用威脅的方式對待的她,
強大的恐懼與焦慮威脅著她與母親之間依附關係,
她開始相信「我很不好,我愛的人都會離開我」,
唯有這種扭曲的信念,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還在控制之中。
 
長大後,即使女孩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,
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,
這卻只是諮商室內典型案例中的其中一人。
 
 
父母把愛撤出,孩子不安的依附也開始滋長了...
 
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和孩子的互動關係,極可能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,
永遠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」、只要再改掉自己的一些缺點就能讓愛的人回來」,
以上例子都是很典型的想法,藉以和「好」的媽媽、愛人有所連結,
雖然很不可思議,
其實周圍有好多人在心情難受時,都潛藏著這樣的信念。
這些都是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的,
即使長大成人,這樣的模式仍持續地在人生中重蹈覆轍,
想一想這模式形成的過程,其實很令人鼻酸。
 10991685_339019372971065_5875022750637143372_o
依據Baumrind的研究,將父母教養風格分為四類:
開明權威型、權威專制型、寬鬆放縱型、忽視冷漠型。
其中,權威專制型的父母特別會說:「如果你再.....我不理你了!」
「你再這樣,我就不要你了!」
這些語詞我們稱之為「把愛撤出」。
為了懲罰孩子「不好」的行為、塑造孩子「好的行為」,
專制權威型父母習慣用這種強烈的語詞表達自己的生氣,
並且拒絕聽見孩子真實的想法。
相對的,父母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生氣及憤怒,
「我不能生氣,不然爸媽又不要我了!」
孩子從小就標定自己的委屈、憤怒、難過...等等的情緒都是不好的,
習慣性地壓抑這些被父母標定為不好的情緒。
 
 
這些孩子長大之後.....
 
當父母選擇「把愛撤出」時,會呈現絕情的姿態、憤怒的音調與表情,
強烈表達了他們對孩子的厭惡、輕視,
這些非語言行為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內心,引發強烈的無助感和絕望感
有些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中學會服從
有些孩子則是學會對關係不信任、逃避關係
「我只要進入關係就會受傷害,所以我不應該跟別人太親近」、
「只要我夠努力,就能讓他回心轉意繼續愛我!」
 
因為自己的感受從小就不被父母認可,
所以長大後仍不清楚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是什麼,在生涯規劃出現迷惘與困擾。
許多孩子長大後和親密伴侶、朋友之間持續重複這樣的人際循環,
嚴重的可能會有憂鬱症、焦慮症、餵食及飲食障礙症、自殺及自傷等狀況
 
 
父母不當壓力鍋,親子溝通容易許多
 
管教孩子的過程中,如果真的很生氣,
不妨先讓自己暫停幾秒、深呼吸一下
如果可以就先暫時離開當下的空間,再想想用什麼語句來表達會比較適當
爸媽既然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,
可以想想如何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方式。
 
22597_953032224719281_5546914384142312017_n    
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滿,但不應使用「把愛撤出」的方式,
所謂「情緒會傷人」,
有時壓力大、心情很差的時候也很可能出現這種情緒化的語句,
如果可以的話,讓自己每天空出10~15分鐘的時間整理自己
父母不當壓力鍋,與孩子的溝通會容易許多。
 
 
圖&文:小桃媽
(職業為諮商心理師,為台灣輔導學會認證合格心理諮商督導)
 
當你感到憤怒、難過、焦慮及憂鬱時,推薦你看的文章: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賴玉珊心理師 的頭像
    賴玉珊心理師

    小桃媽-賴玉珊心理師的親子生活

    賴玉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